3月5日深夜的噗浪上盛傳CCC創作集平台要收攤的消息,對此話題憂心的人們與臺北市動漫企劃人員職業工會也以此當主題在某天晚上開了CH的會談討論此事。一位在出版業也曾參與過台灣漫畫出版工作的朋友看過了整理出來的摘要後,便來與我討論他的看法:
「CH會談結束後巡了一下討論,然後再看了摘要後,可能會讓一些人覺得開個平台或是維持平台很簡單,甚至即使CCC收了,離開的編輯被其他出版社吸收也很簡單,我想是因為沒有談到『錢』這件事情。出版社要養一個編輯要花多少錢、這些錢需要賣多少書,更何況開平台也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但是這些『費用』沒有『數字』,所以很多事情都想得很輕鬆吧。」
聽到這麼說,我就給他一個自己的想法:「因為CCC被一些人當成夢想成為漫畫家的應許之地,只要登上CCC,就可以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畫自己喜歡的作品,至於維持平台、要怎麼養編輯,那就是不是他們的事情。」所以即使與會的人說了再多的現實與難處,但是不在其中的人就會覺得那就是你們的責任,這個應許之地沒有維持下來就是政府的錯、公司的問題、編輯、行銷等等等,就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因此即使業界內想給業界外「真相」,但那個不是他們想聽的。
有些同人作家被商業出版簽約後商業出道,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就是把漫畫畫出來就好,至於那些作品要怎麼賣就是出版社的事情,賣得好是我作品好,賣不好也不是自己的問題,不然我回同人活動賣個幾百本就好了,但對商業出版來說只賣幾百本根本就是賠本虧爆。
但是又如何,漫畫家也好、編輯也好,都憧憬著一個沒有這些原因、一個可以讓自已自由自在發揮的應許之地,而CCC就是最接近這樣一個存在的地方。因為拿著政府的資源沒有業績壓力,可以盡情畫著不媚俗的漫畫,只要一直畫,就沒有生存的問題。對台灣漫畫有志之士來說,CCC就是一個存在在台灣、有著肥沃土壤、沒有強權壓迫的應許之地。
所以他們想聽的是在應許之地裡發生的事,就算還沒進去也能感覺讓自已更接近這塊夢幻理想的樂園,至於要怎麼維持這個樂園,那太現實了,樂園裡不應該有太多現實的話題。因此即使業界講了多少現實與難處,甚至亮出台灣漫畫業績或是數字,這些情報對於想開出版社的人來說很有用,但是那些人來說,沒有意義。
而這個圈子也像個Neverland,總會有很多新的彼得潘加入,也有回到現實的溫蒂,但也有如結局中偶爾出現在溫蒂身邊聽她回憶故事,最後永遠消失於現世的彼得潘。
21/3/22 02:00追記:
關於本文使用「應許之地」的原因簡述,照鏡週刊專訪文策院所知,《CCC創作集》於2017復刊至2020年,文化部每年補助CCC2~3千萬,而CCC自述為「一般作者少有機會訓練商業連載以及『有紀律的創作』,《CCC》就提供他們練功的機會。」。
從2017年復刊至2020年,文化部每年補助《CCC》2至3千萬元,數位轉型後,增加平台開發、營運及行銷人員費用,加上編輯及美術共16人,今年起則由文策院編列預算。
【全文】《CCC創作集》打破題材框架 台漫數位轉型跨域串聯産業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128insight011/
文策院內容策進處內容開發組組長黃冠華指出,以往《CCC》跟作者的合作比較像是「命題作文」,由《CCC》編輯找到合適的題目後跟創作者提案,創作者再提出更深度的故事內容,取材過程還得請教專家,雖然開發期長,但對漫畫家是很嚴謹的訓練,「一般作者少有機會訓練商業連載以及『有紀律的創作』,《CCC》就提供他們練功的機會。」
台灣漫畫家的訓練中心 《CCC》如何孕育金漫獎作家?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128insight017
目前CCC於文策院110年預算書中描述CCC項目為「CCC創作漫畫平台整合行銷前導計畫」,要導向何處?各期目標又是如何?以商轉為目的的具體計畫是什麼?是否比照文化部時期每年2、3千萬預算水準?打算把漫畫家們培育到什麼程度?CCC培育出的漫畫家到什麼程度才能離開CCC這個練功場獨當一面?我想,以國家預算作為營運資本的CCC或許可以說明的更具體,讓在外的人們能對CCC更有信心,而不會變成一個不知會不會淘汰/畢業漫畫家們的練功場——對不在其中的外人來看,就像是個「應許之地」。
另外,不只CCC,台灣現在也有許多優秀的漫畫家、編輯們,正在商業出版社為了生存而奮鬥著。